子科生物报道:北京大学材料学院占肖卫课题组与合作者近日提出了准同质结(QHJ)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概念,发现了与传统本体异质结(BHJ)有机太阳能电池不同的工作机制,相关工作发表在《先进材料》上(Adv. Mater., https://doi.org/10.1002/adma.202206717)。
有机太阳能电池具有可印刷制备、质量轻、柔性、半透明等优点,是一种极具应用潜力的下一代光伏技术。近年来,得益于以ITIC和Y6为代表的稠环电子受体材料的发明,有机太阳能电池发展迅速。大多数有机半导体由于具有较小的介电常数(ε=3~4),其在光激发下产生具有高结合能而非自由电荷的Frenkel激子。激子解离依赖于给/受体界面提供的能级差,因而足够的给/受体界面是必不可少的。前期研究表明,给/受体相分离尺寸约为10~20nm的本体异质结有利于激子解离和电荷输运。因此,大多数高效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给体和受体含量大致相当。然而,BHJ结构的形貌敏感性可能导致加工复杂性和形貌不稳定,这些都限制了器件的性能和可重复性。
BHJ (a)和QHJ (b)有机太阳能电池基本工作机理
作者提出了QHJ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概念。有别于传统的BHJ太阳能电池,QHJ太阳能电池活性层由极少量(≤10 wt%)的给体与占绝大部分的受体材料组成。作者系统地研究了基于不同聚合物给体和稠环电子受体的QHJ有机太阳能电池。研究发现,基于PTB7-Th:Y6 的有机太阳能电池在给/受体质量比为1:8或1:20时,其效率分别是最优BHJ器件效率(给/受体比为1:1.2)的95%或64%。并且,这种QHJ太阳能电池形貌稳定性大大优于传统BHJ器件。有趣的是,当给体浓度降低时,基于其他给体或稠环电子受体的器件效率会急剧下降。基于超快瞬态吸收光谱、电流感应原子力显微镜和软X射线形貌表征等实验结果,作者揭示了QHJ太阳能电池的工作机理。在基于PTB7-Th:Y6的QHJ中,很大一部分自由电荷本质上是在纯Y6相中产生的,而不是在给受体界面。Y6还起到了双极性电荷输运通道的作用,除了传输电子,在极少给体的情况下还可实现高效的空穴输运。
QHJ结构有别于经典的BHJ结构,克服了BHJ的部分缺点。在QHJ中,可以通过提高本征电荷的产生和减少电荷复合来实现高效率,而不仅仅是依赖于给受体界面上的激子解离。
占肖卫课题组访问学者、青岛大学王逸凡是论文的第一作者,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Michael B. Price和占肖卫是共同通讯作者。合作者还包括东华大学唐正课题组、西安交通大学马伟课题组、美国雪城大学Quinn Qiao课题组、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Justin M. Hodgkiss课题组。